旅途网

富春江上行,如在画中游

时间:2020-09-30

富春江,浙江省中部河流。为钱塘江建德市梅城镇下至萧山区闻家堰段的别称。全长110公里,流贯浙江省桐庐、富阳两县区。自梅城以下5公里至芦茨埠附近为峡谷段。

富春江两岸山色清翠秀丽,江水清碧见底,素以水色佳美著称,更兼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镇点染,使富春江、新安江画卷增色生辉。富春江一带昔有“小三峡”之称,“天下佳山水,古今推富春”。在支流胥溪注入处,有“子胥渡口”、“伍子胥别庙”等古迹。梁文学家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中描绘了富春江风景(“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,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)。自下游建富春江水电站后,这一带淹为水库,泱泱江水,宛若明镜,两岸青山点点,“七里扬帆”成为当今严陵八景之一。

富春江富阳段两岸群山连绵,永安山是中国最大的滑翔伞训练基地;安顶山出产的“安顶云雾茶”是浙江龙井茶中之精品;鹳山是华东人文名山,山脚有作家郁达夫故居,山上有郁达夫哥哥郁曼陀血衣冢、郁达夫母亲居住的松筠别墅、纪念郁达夫郁曼陀的“双烈亭”等人文历史景观。庙山坞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结庐之地,他在此隐居7年创作了传世之作《富春山居图》。

桐庐段风景区两岸山色青翠秀丽,江水清澈碧绿,在山水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名胜古迹。风景区东线以富春江七里泷风光带和“严陵问古”、“桐君山”、“子胥野渡”、建德段以最风光旖旎的富春小三峡著称。有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,有“七里扬帆”、“葫芦飞瀑”等景点,有“人行明镜中,鸟度屏风里”之妙趣,是富春江回归自然旅游线;南线以“地下艺术宫殿”--灵栖洞天、“江南悬空寺”--大慈岩为主,其中“东海龙宫”、“中国第一天然立佛”等景观世之罕见,是科普考察和佛教文化观瞻旅游线;西线以“华东明珠”--新安江水电站、千岛湖、好运岛等景点为旅游点,其中千岛湖集太湖之浩瀚、西湖之娟秀于一身,堪称天下奇观,是千岛湖山水风光旅游线;而新安江城又以“风凉、水清、雾奇”三绝闻名,是江南地区著名的城镇避暑胜地。

富春山隐

富春江畔富春山,古往今来皆文章。

富春山并不险峻,却极有特色,树石相依,是那种天生为画而生的褶皱山。这一处叫钓台,有东西两台之分,其实就是山上的两根大石笋。寒武纪的造山运动,留下了这一自然杰作,不大,但精致。蓝天下,富春江水潺缓流动,这富春山上的石笋,显得特别合时宜,如果没有这一阳刚之物,富春山就会阴柔许多。

东台石笋上方有一块大石坪,上可坐百余人,突兀伸悬江岸。几乎所有的人上山,都会登此台,俯瞰一下江和山,继而再感喟一翻。

现在,和煦的春风里,我和庄光,白发渔翁,就坐在东台上闲聊。

我知道有群星同他说话,他会与银白色的月亮做游戏,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,用朦朦的云和彩虹来娱悦他。

您为什么会选择富春山隐呢?我直接问了关键的问题。

庄光站起身,伸了伸懒腰:桐江这山水,人见人爱呀。喏,往东方向,那分水江和富春江的两江口,那座小山上,黄帝时期的桐君老人,就结庐于桐,指桐为姓,花草满地,星月满天,随着智者的脚步,不会有错。

庄光指着眼前这片天地,加强了语调:对我来说,任何地方,都没有这里来得清静,让人心安。

据《会稽典录》记载,庄光将臭脚搁在刘文叔肚皮上引发的事件,应该是建武五年(29)。庄光(后面我就称他为严光了)离开洛阳后,就到富春江隐居了起来。

《严氏宗谱》记载,严子陵先后有两位夫人,元配梅夫人,生子严庆如,他的后裔就是姚江严氏支系,这一支还有人由余姚迁移到福建漳州和陕西户县。隐居富春江,续配范氏生子严伦、严儒,他们的后裔,就是今天的桐江严氏支系,包括由桐庐迁到淳安、开化、东阳,江西南昌、分宜、宁都、建安、黎川等地,还有福建的福州、莆田、龙岩、永定、三明等地,甚至远至印尼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。

到现在为止,严氏子孙已经传至70代左右。

2016年4月1日,在金华的澧浦,我发现了一个诗意的名字:琐园村。

抬头就是一条深深的古街,幽远深邃,街头有几丛玫瑰在调皮地笑着,我忍不住和古街合影。琐园,大部分是严光的后裔。

读古典笔记多了,总觉得这个名字和笔记有关。急问导游:为什么叫琐园呢?原来是“锁”,一把锁的锁,严氏先辈认为,锁字不利于向外发展,将自己锁住,就是闭关自守,改成“琐园”,王字旁,就是玉,玉也象征人的品格,做人的操守,琐园就这么诞生了。

严光学问很深,却没有什么作品留传下来。不过,严氏的家谱上却赫然印着《子陵公省身十则》和《子陵公遗训》。《子陵公省身十则》极其简单:

敬君亲,立纲常,尊耆德,笃伦理,亲贤良,勤自身,远奸佞,寡嗜欲,信赏罚,慎言辞。

果然,在琐园村,严氏的后人将严光的品德当作他们传承的精神支柱,将“山高水长”当作他们的精神标杆,他们无论行事修身,都以技能、耕读、惜时、宽容、报恩、勤俭等为标准,自觉践行。

小家,大国,原理其实相通,单薄的家训,却可以汇聚成强大的精神洪流。

展开剩余80%

相关推荐

发表评论

验证码:

相关文章

图文热点

首页|返回顶部

版权所有©旅途网(www.zmtu.com)